公司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

吉利两位创始人之一李胥兵近40年时间坚持做了一件事,只为了故友曾经的一句托付

发布时间:2020-06-23

短短一天时间,销售额达到50万元!


6月10日,杭州淳安县鼓山商业广场裕贡白酒在这里创造了一天销售50万元的记录。


“不是传统品牌名酒,却出乎意料的畅销。”说起这件事情,销售人员满是惊叹。

70626112_副本.jpg

但这在鼓山商业广场董事长张东来看来,当天这样的销售情况并不感到意外。“当你知道这款酒的来历,知道这款酒背后那个人的品格,这一切就不会让你觉得奇怪了。”


作为鼓山商业广场的开发商和运营商,张东来旗下的淳安晟林实业在6月10日举办了一场签约仪式,与包括裕贡酒、无印良品、浙江时代影院等诸多品牌,签订了入驻鼓山商业广场的合约。


签约仪式之后,商业广场还专门为裕贡酒办了一场集中销售活动。

“大多数客户之前尝过裕贡酒。”张东来说,高品质和优惠活动价是裕贡酒成为当天销售爆款的重要原因。




“他创办吉利,也做了半辈子酒”


张东来说,之所以在签约仪式后开设裕贡酒专场销售活动,与“裕贡”品牌背后的一个人有关。


“最初认识他的时候,只知道他是吉利集团的两位创始人之一,一次偶然的机会才知道,他钻研白酒也已专研了半辈子时光。”张东来说。




第一次遇上裕贡酒是一次偶然,给我留下的口感很好,那次喝得有点多,但喝过后口不干,也自始至终没有头疼情况出现,这使我确信这款酒的品质不一般,是过关的。


张总说,起初并不知道这款酒的背景,深入了解之后,知悉了裕贡酒背后的故事,了解了这款酒背后的那个人。

这已不单单是一款酒,这是一种工艺匠心的继承、知遇之恩的回报,他的那种情怀和坚持深深打动了我,加上他又是做实业起家的,最终打定了我与裕贡酒合作的决心。


张东来说,他看重的不仅仅是双方合作能产生的利益,还有那份传统企业家、产品人做事的那份专注与坚持。“裕贡”品牌背后这个人,就是裕贡酒传统工艺的发掘人、品牌创始人李胥兵

5M1A3502_副本.jpg

已然年过花甲的李胥兵,在大部分人眼里,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浪潮中的第一代创业者,他和自己的兄弟一起缔造了早期的吉利集团。


从原来的“商业帝国”管理层卸任之后,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“裕贡酒”走向量产的技术攻克和市场推广上。


这个年纪,本来应该是退休的年龄,他却闲不下来。“关于这个酒,他有着独有的情怀。”一位跟随李胥兵工作30多年的老员工说,他始终不曾忘记故友的夙愿,先前一直也在为裕贡酒的发展作准备,在卸任吉利集团管理工作之后,全副身心投入到了裕贡酒的相关研究、开发、批量生产和整体布局上。


“算起来,他和裕贡酒打了半辈子交道,也终于把这款酒推向了市场,获得了很好的成绩。”




这是我当时喝到的最好的白酒


赫赫有名的吉利集团,最早的当家人,是李家四兄弟中的老二,李胥兵。


1976年,年仅17岁的李胥兵带着外出务工学到的技术和省吃俭用攒下的第一笔资金,开始了创业历程。


从手工制作小五金开始,到生产电冰箱零部件的小厂子,再到生产电冰箱的专业厂家,他们兄弟几人携手共进,突破了诸多技术难关,也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。


1989年,他们的工厂产值已经超过了1亿元。之后,四兄弟分别办厂,老大办工艺品厂,老二和老三办装潢材料厂,老四办了一家铝合金型材厂。也是这个时候,“吉利”这个名字,第一次出现在了厂区的门牌上。


上世纪80年代初,李胥兵过着全国各地奔波的日子,辛勤经营着自己的事业。


1981年,李胥兵在贵州遇到了裕老。裕老比他年长30多岁,两人一见如故,结成忘年交。他们在酒桌上相谈甚欢,“牵线搭桥”的便是裕老家祖传的白酒。


“这是我当时喝到的最好的白酒,酒体甘醇,口感细腻,回味悠长,而且一点都不上头,不口干。”李胥兵说。


裕老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祖传的古法酿制的白酒秘方告诉他。因为自己没有后人,他一直在找一个诚实可靠的人来接手裕家酒。他希望李胥兵能把它发扬光大,让更多人能喝到这款白酒。

微信图片_20200623082428_副本.jpg

李胥兵接手裕贡酒后,发现有几个难题摆在他面前:这是一款古法酿制的传统手工白酒,一直无法大量生产;如果不能保证原材料质量,白酒口感便无法保证。


一个市场的开发,不仅需要开发者具有执着精神,更需要资金和实力。李胥兵把他早年在吉利的创业精神彻底用在了裕贡酒的开发上。


很快,李胥兵理出了发展裕贡酒的核心。


现代化粮食种植技术和优秀的古法酿造工艺,是这款裕贡酒的基础。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,盲目投入生产,无法保证酒的质量。

李胥兵说道,“所以,我花了大量资金,用几十年来做这两件事情。”


首先,李胥兵投入人力和资金,研究开发,改进工艺设备,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酿酒专用的粮食供应基地,解决了裕贡酒粮食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。


裕贡酒的生产要求非常高,原料的温度、湿度、时间的把控,倾注了几十位酿酒师的心血和经验。




他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


李胥兵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非常高,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。这是企业里所有员工的共同认知。


“我们共事多年,经历过他对于产品品质的高要求,亲眼见到过他苛刻的一面。”裕贡酒业老员工胡先如说,李胥兵早年做过电冰箱,为了攻克冰箱的技术难关,提升产品的使用品质,他数夜不眠坐在图纸和零件样品前思索、敲打、组装。


“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,那时候国内冰箱制冷技术还不成熟,正是他们这批私营企业家身上特有的专注精神和做事风格,通过大量实验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。”胡先如说,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上,李胥兵经常亲自上阵。


“一点点误差都不容许出现,非常严格。”他说,后来李总在造摩托车、造汽车的时候也是一样,也正是这种始终如一的较真精神,对产品近乎苛刻的做法,也才将吉利推向了现在的高度。


很自然地,李胥兵把这种对产品品质的严苛要求也带到了裕贡酒的生产当中来。

5M1A3478_副本.jpg

“裕贡酒对原料的要求非常高。”李胥兵说,最初继承挚交裕老的家传酿酒工艺时,作为原料的粮食是依靠从农户手中收购的。农户们手里的粮食品质良莠不齐,对裕贡酒的量产产生了严重的限制。


我坚决摒弃了用不达标的作物原料来酿造裕贡酒,我觉得这是对裕家酒传统酿造工艺的辜负,也是对饮酒人的不负责。”李胥兵说,他心里一直有一种无形的压力,就是担心顾客评价他的产品名不符实。


消费者的体验从来都应该是第一位的,我们的产品最终是提供给消费者的,他们体验感才是检验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唯一标准。





传统创业者的韧性和轴劲


关于酿酒,李胥兵认为自己只能算是半路出家,所以他要在产品品质的打造上比别人加倍用心,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“血路”。


因为受到原料、工艺水平、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,裕老的裕家酒多少辈传承下来都未能实现量产,李胥兵要以一己之力攻克攻克这个难题,谈何容易!


符合要求的粮食产区就那么一小片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就算把那片区域所有的粮食都拿来做酒也无法达到规模量产目的。


但他从来就是一个不达目的不会罢休的人。他投入巨大经费,邀请农业专家一起研究合格粮食产区的各项要素,以及种植技术。


“我手里有资金,只要这样的环境可以复制,实现原料量产就没有问题。”他说,实现了原料量产,那么距离酒的量产也就不远了。

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,工艺和客观环境在酿造过程当中依然给了他诸多打击。“那段时间,酿出来的酒一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要求。”他说,多年时间,他耗费了大量成本,一次次尝试,总结经验,改善酿造细节。


“对他来讲30多年才磨成一把剑,一把自己认为足够可以拿出来向大家展示的剑。”裕贡酒业总经理王彦明说,因为李总过于专注酒的品质,负责生产的部门不得不每时每刻都紧绷着神经,但凡出现一点点差池,面临的就是李总的苛求追责,以及一批原材料的损失。


“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过‘将就’这个词。”王彦明说,李总身上有老一辈创业者的韧性和轴劲,他们不服输,在产品品质上总是追求精益求精。


也正是这样的“韧性”和“不将就”,使得裕贡酒在段时间内得到了消费者们的认可,更是在6月10日千岛湖的这次活动中创下了一天销售50万元的记录。




关于合作的未来,张东来也有自己深思熟虑的打算。他现在和无印良品达成了合作,未来可以将手头的优质产品进驻到无印良品的合作酒店体系中去,同时也可在自己公司体系下的商业综合体内铺点销售。


“除去酒店和商业综合体,我们还有不定期的会销活动,进行专场销售。”他说,因为自己有过亲身体验,所以对裕贡酒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。



记者:徐慧兴

通讯员:罗宇 郑于健

编辑:黄捷

来源:浙江去哪玩